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宋释永明延寿论心王义至八之展开

    殊胜力,如前立一种之末那,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,无所不摄,是为“直意根”者,谓摄诸第六意识,其一时转,或前后转,或时造作持藏之用,或时造作分别之依,其造作分别之依,盖末那为意识所依,第六识依乎第七,其造作持藏之用,以第七是第八之能依,故第八为所依,末那造作持藏之用,为第六与第八之桥梁,而末那识又以“时”造,是其一时转,或前后转,有殊胜力,而直意根,无所不作,无所不摄。  p. 424...

    孔维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547545.html
  • 佛教的心理学

      2、意识   意识是我们人的第六,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表现最为活跃。通常哲学上所说的意识,类似于我们佛教所讲的这种意识。意识与前五不一样,它在认识的能力方面具备有三量:现量、比量和非量。现量就是一种直觉,它是与前五同时产生的那一刹那。这一刹那过去之后,就不属于现量了。这时,第六就出现了比量。比量就是一种推理、判断。比如说我们看到对面浓烟滚滚。我们就会判断那边是不是着火了。这就是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2463005.html
  • 佛教的命运观

    而是继续在运动。身口意的作为也是如此。此外,身口意之一切作为都会反映到第六形成为“名色”或进一步熏习到第八而成为业识种子,好像身口意业记录在名色与第八之中。所以我说&...ldquo;意志”,它是我们的感官(如眼睛、耳朵等)与心识(包括所有八)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,而经由第六表达出来。行与过去生的习气及今生的经验都有关系。“行”的作用极为...

    药师山 紫虚居士

    命运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2504529235.html
  • 略论似现量——评法尊与吕澄《集量论》译本中的一处差异

    概念)转,即缘共相。以认阳焰为水为例,眼识缘阳焰时,并无分别,即不分别是何物;分别起,认作水时,已是第六在作用,缘水的名言(概念),即缘水的共相了。  再进一步探究,吕澄这一较为含混的说法,实际也是...。如上所说,智就是慧心所。实际上,第六的分别作用,并非第六本身就能实现,而须借助于思、慧、寻伺等心所共同实现。关于这些心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,可参见笔者的《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》一文[1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94238611.html
  • 略论唯识三自性

    第七第六意识。因为遍计所执是在通过比量分辨计度后产生的错误认知概念,就其认知模式属于抽象思维范畴,而七、八有比量、推理的认知功能。第八与前五都是现量认识,不能分辨计度,所以不在此列。简而言之...相对认知主体为间接对象,疏所缘缘理论反映的是关于认知外在相关性问题,其对认知的产生起到增上缘的作用(所缘缘之后缘字即是指对认知的产生起到增上帮助的意思)。如第八识相对第七;山河大地等色法相对第六、前五...

    慧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341531.html
  • 紫虚居士:佛教的命运观

    好像运动的惯性: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后开始运动,当外力移去后,此物体不是立刻停止而是继续在运动。身口意的作为也是如此。此外,身口意之一切作为都会反映到第六形成为‘名色’或进一步熏习到第八而成为业识种子...如眼睛、耳朵等)与心识(包括所有八)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,而经由第六表达出来。行与过去生的习气及今生的经验都有关系。‘行’的作用极为复杂,它包括‘自主性’与‘非自主性’两种力量,自主性力量源于‘自性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0542813.html
  • 《新唯识论》第三章 转变

    与阿赖耶识(梵)不一不异,依其本然只以无知之知生起未加计度分别的现行。第六因受到意根所涵实在论见地的染污形成种种虚妄的我法之执,并通过五俱意识的作用又连带传染眼等五。当了别境识终于以无分别...第六之见分所“目睹”,而抽象的名言则只有为见分所“耳闻”了。“我”在思虑之时每有精神紧张的感觉,仿佛必须克服某种阻力似的,盖因源自感性经验的意识的“物质外壳”总是造成凝敛收摄的形势。而纯白之意则永远...

    陈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3643000.html
  • 法相宗音声法门修行

    产生者即所谓的「八」,即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与阿赖耶」,前五是感官意识,第六是心理活动的中心,而第七是自我意识的中心,第八识则是宇宙人生的本源。八当中,最重要的就是第八,阿赖耶识...重要性可见一般。《瑜伽论记.卷九》则说明读诵最主的功能要是在于引导第六(意识)作分别染污法与清净法,并导引清净种子作第八意识的熏习,使能转识成智。天台宗「四种三昧」法门的仪轨就是以第六,也就是心意...

    赖静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0150871.html
  • 万法唯识,理在相应的音声法门

    不是心识所产生的。能产生者即所谓的“八”,即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与阿赖耶”,前五是感官意识,第六是心理活动的中心,而第七是自我意识的中心,第八识则是宇宙人生的本源。八当中,最重要的...所成地”。读诵的重要性可见一般。《瑜伽论记?卷九》则说明读诵最主的功能要是在于引导第六(意识)作分别染污法与清净法,并导引清净种子作第八意识的熏习,使能转识成智。天台宗“四种三昧”法门的仪轨就是以...

    赖静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1552909.html
  • 转识成智——成佛必备的智慧

    依智舍识,故说转八而得此四智。”   《八规矩颂》以第三颂说明前五的转智:   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;   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  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的转智:   ...分别智。   前五因为触境亲缘相分的关系,在变相观空之后,不能和第六一样,直缘无相的真如境界,所以在佛果转识成智时,不属根本智,而是属于后得智。   前五由有漏转为无漏(漏是烦恼的别名),是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866207.html